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促进传统文化、专业文化进班级,营造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制定实施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本着“学习、传承、创新、发展”的原则,在辅导员、班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立足传统文化、专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四位一体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引导、鼓励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二、创建、评选时间
“传统文化特色班级”创建、评选工作每年开展一次,每年3月份启动,次年5月份进行验收评选,创建周期约为一年半。
三、创建范围
满足创建周期要求的在校班级。
四、创建要求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整体性要求。辅导员、班导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学院党委《关于推进“四位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过程设计,制定具体可行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要体现“做中学”的育人要求。
(二)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特色性要求。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开展创建活动。班级文化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把传统文化建设贯穿于本班级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不要贪大求全,要选好具体特色进行深度创建,形成特色育人品牌。方案标题体现具体传统文化特色。鼓励订单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与订单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周期性要求。每年3月初启动传统文化特色班级创建工作,次年5月下旬进行创建工作验收,完成“传统文化特色班级”评选。班级文化建设要避免一蹴而就,通过持续开展形成文化育人的长效氛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鼓励辅导员把特色育人品牌在同类专业班级中延续培育。
(四)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全员性要求。通过班级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室、进宿舍、进活动、进学生头脑,达到育人效果。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通过班级宣传栏、视频播放、微信等新媒体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推广。
(五)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项目化要求。借鉴项目化特点,通过具体活动载体和适当形式,在创建过程中体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教育内容,注重创建活动效果,切实发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育人和精神陶冶作用。鼓励在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
(六)特长学生要体现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贡献。特长学生是指特别擅长专门技艺,具有某项“一技之长”的学生。特长学生要体现“踏实严谨、精技强能、勤奋进取、自主创新”的鲁班工匠精神,努力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职业操守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争当鲁班小名士,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为班级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五、创建评选步骤
(一)创建班级于每年3月份向教学系提交《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准备论证答辩,并开始创建工作。以教学系为单位在3月底向学生工作处提交相关资料。
(二)学生工作处组织专家组,通过答辩形式(答辩人以班长为主,辅导员为辅),对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进行方案论证,确定“传统文化特色班级”重点推介项目,进行公示。
(三)学生工作处根据各班级《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组织专家组对创建班级进行日常指导考核。10月下旬,组织创建工作中期检查。
(四)创建班级注意创建过程的资料积累,形成创建成果的支撑材料。反对弄虚作假。
(五)创建班级提交创建成果。次年5月份,以教学系为单位汇总创建成果。创建成果包括“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育人效果总结报告、PPT展示、视频成果、学生课题论文、与创建主题一致的其他成果形式等。
(六)学生工作处组织评审组审核创建成果,进行现场评估。把“传统文化特色班级”和“特长学生”情况通过宣传栏、新媒体进行展示,接受全校师生监督与投票评价。
六、表彰和奖励
(一)评审组根据创建成果、现场评估、满意度调查和师生投票评价,综合评选确定“传统文化特色班级”、“特长学生”和“文化建设优秀指导教师”,报学院领导审核。
(二)学院为“传统文化特色班级”颁发荣誉奖牌,为“特长学生”和“文化建设优秀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进行物质奖励。学生工作处制作《“传统文化特色班级”风采册》。
(三)学院根据教学系的班级创建比例、质量和效果,评选确定教学系优秀组织奖。
七、工作要求
(一)各教学系要重视“传统文化特色班级”创建评选工作,营造创建氛围,为班级创建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一名科级干部负责推进“传统文化特色班级”创建评选工作。
(二)辅导员老师要把“传统文化特色班级”创建和辅导员工作室、传统文化及文化育人专项研究有机结合。